在中国,义捐旧衣的行为早已成为一种公益风尚,许多人把自己挑选不出的旧衣捐给那些需要的人。然而,多数人可能会对旧衣捐赠后的去向有个大概的想法:这些衣服会被洗干净后捐赠给需要的人,给他们提供温暖和帮助。
但是事实上,捐出去的旧衣经过批发商、贸易商中间环节,到达非洲市场后,它们被做出了令人难以接受的一件事情。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据报道,津巴布韦一个工厂里的工人们正在忙碌地分拣来自中国等国家捐赠的旧衣。这些工人们无一不是抱着一份感激之心认真地做着自己的工作。不论是从制作及质量上,这些旧衣都达到了当地的顶级水平,被大批搭乘海洋大运来到这里,价格只有当地新衣的五分之一。
然而,这些旧衣在分拣以后,却被制成一些“劣质商品”,被无情地翻搅着,被砍成了条条的布片,"做成"了床上用品、坐垫、袋子等一些东西,有的直接成为了一坨坨用过后被扔弃的垃圾。
这种做法引发了一些非洲人的不满和反感,认为中国打着捐赠的旗号,却其实是四号捐赠,即送损坏、不合格的物品。
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思考,旧衣服不再对自己实用,所以想方设法甩掉,旧衣捐出去后,我们能给他们带来些什么,真的是终身爱衣之情?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不难想到所谓“精准扶贫”的决定性意义。
由于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技能,中国肯定可以为非洲一些发展中的国家提供更大的帮助,我们更应该探索一些可持续性的合作,而不是把一些旧的、落后的商品送到那里“慈善行为”和“发展任务”之中。
中非政府和商业团体之间的合作,以及中国的投资,可以为当地人民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好的薪酬,这对于经济的发展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他们的视角想,波兰、英国、德国等国的充满创意的设计师们也可以将自己的洋装设计带到非洲,这些新的艺术品可以满足非洲乃至全球市场的高端需求,而不是让他们重复着我们曾经的足迹。
当然,这样一个合作需要充分的沟通和完善的落实方案,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谈判和运作中的差异和挑战。
总之,对于捐赠者和接收者,他们无非是想尽力援助,希望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旧衣,也无非是为了让别人更舒适地度过一些时间,让自己心安理得。
但是,如果我们掌握了更多的信息,有更多的资源,我们也有责任去创造更有价值的帮助,这是关乎我们责任和荣誉的事情。